——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近期,北京一家公募机构旗下货币市场型基金将通过持有人大会审议终止其基金合同,这也是今年以来首只面临清盘的货基产品。
整体来看,货基虽然近年来收益率持续下行,但其总规模依然呈扩张态势。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资管新规落地,货基相比银行理财的竞争优势有所提升。并且在震荡市环境下,以低波稳健著称的货基依然获得了部分低风险投资者的青睐。
部分产品面临清盘
日前,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为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公司决定召开旗下某货币市场型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提议终止该基金的基金合同。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该基金为今年公募市场上首只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终止基金合同的货基产品。
从过往资料来看,该基金成立于2013年12月,募集规模约为5亿元;2016年末规模突破20亿元;而此后,该基金规模维持低位,自2021年以来始终处于5000万元以下,今年二季度末的规模仅为800多万元。
特别是今年以来,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回报,该基金在同类产品排名中均处于靠后的位置。截至10月20日,该基金年内的收益率仅为0.65%,相比货基年内平均收益率1.45%,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结合利润表分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表示,该基金收益表现不佳的原因主要在于费用率过高。基金运作过程中存在部分相对刚性的支出,例如审计费用、账户维护费等,而自2021年以来该基金规模长期不足5000万元,导致费用占收入的比重远高于同类水平,严重侵蚀了基金收益。
另有某公募人士表示,由于该基金规模长期较小,产品整体的运作成本较高,可能会给持有人的利益带来损害,因此选择进行清盘。
平均收益率持续下行
近年来,货基收益率整体处于下行区间。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货基年平均收益率依次为3.51%、2.46%、2.00%、2.13%、1.72%。猫头鹰基金研究院量化总监刘振杰分析,在全球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国内货币环境长期宽松的环境下,收益率的空间被逐步压缩至今。
“货基主要投资于剩余期限较短的固定收益证券、货币市场工具等,其收益水平主要由短端利率水平决定。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资金面宽松,短端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刘亦千表示,叠加风险资产整体表现不佳,资金更青睐于低风险资产,也进一步压低了短端收益率。
此外,某第三方机构人士还提到,一是随着规模渐增,对于货基提出更高标准的运作规范,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基金收益水平造成影响;二是为应对可能赎回带来的流动性冲击,货基也在大幅增加流动性资产的配比,减少线下存款等较长久期资产占比;三是货基亦偏好配置同业存单,而在流动性宽松环境下,同业存单收益率进一步降低同样限制了货基的收益空间。
虽然货基市场面临着一定压力,但在刘振杰看来,当前的压力处于有限程度之内,例如上述货基面临清盘的情况,暂且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事件,后续还需根据市场的风险暴露情况做进一步判断。
第三方机构人士补充称,目前货基收益率仍然高于活期存款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且货基购买门槛低,申赎通常零费率。作为闲钱理财的方式之一,货基未来仍然存在较大的市场。
依然获得资金青睐
虽然货基收益率逐年下行,但从近期货基市场的规模变化来看,依然呈现持续扩张的态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货基总规模为10.45万亿元;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货基总规模已扩大至11.48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四成以上。并且今年7月以来,已有广发活期宝货币、中银如意宝货币、长城收益宝货币、汇添富和聚宝货币、易方达天天发货币等多只百亿元甚至千亿元规模的货基宣布增设基金份额。
货基规模近年持续扩张的背后,刘振杰分析,一方面,是因为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相比货基优势不再明显,部分理财客户将目光转向了货基,而且银行理财上半年受到赎回风波和季节性波动的制约,导致一定的规模流失。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金融、企业和个人贷款利率分别处于历史低位,相较而言货基性价比有所凸显。并且近两年股市处于震荡博弈阶段,波动较高,货基以其低波稳健收益的属性,获得了部分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青睐。
刘亦千表示,货基规模的增长同样与公募行业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今年发布并正式实施的《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明确对基金规模或投资者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的货币基金提出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对促进业态均衡、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近两年公募机构也在密集布局30天持有期债基等短债基金产品。业内人士分析,相比货基,此类产品的投资范围更广,预期收益水平更高,并且持有期间的票息收入可以较大程度地对冲短债的价格波动风险,提升资金稳定性和管理效率。随着货基收益率下行,此类产品一定程度上会起到承接部分货基投资者需求的作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